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文化网!

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 登录

网站导航

  • 关键词  

  • 春节祝福短信
  •   1、祝福是一束清净纯美的青莲,飘着一股淡淡的花香,愿戒定的熏
  • 佛教拜年短信
  •   篇一  1、送你一件般若衣,前襟菩提心,后襟出离心,多闻是领
  • 警示世人
  • 是心作佛;心心相应。 唯心所现;唯识所变。
  • 空有三义
  • 空有三义:世间空、科学空、佛家空。世间空也叫相对空,即五根相对无着

养生修行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养生修行

具备“三知”,进入佛门

发布时间:2018-11-09 15:09:52 作者:当代佛教

具备“三知”,进入佛门
图片来源:资料图
入佛三知是指我们作为在家人要进入佛门、要学佛修行,首先应该知道的三件事情。它是我们学佛的基础。
  
  第一知叫“知止”,止从字面上来讲是停止。儒家有个很重要的文献叫《大学》,其中讲到“知止而后学,学而后能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得。”所以这个止是在这个意义上去运用,它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界限。我们做一件事情,比如我们在人行道上走,我们知道人行道左边到哪里,右边到哪里,超过了范围就会走到车道上去或者走到路边的沟里去。所以在那个边上要停下来,不能再往左边去了,或者不能再往右边去了。止的意思之一就是界限,具体地说就是规范。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界限,我们要做每件事也都有它的规范。做人有做人的规范。做人有一般的规范,也有特别的规范。比如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规范,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范;做老师有做老师的特别的职业规范,做政府官员当然也有做政府官员的特别的职业规范。
  
  所以知止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学佛以前,像我自己回忆自己在学佛以前,生活都是比较迷惘的。对于哪些事情可以做,哪些事情不可以做,自己心里没有谱,没有一个界限。好像一辆车行走在一条没有界限的路上,它有时会向左边偏很远,有时会向右边偏很远。那么要学佛呢?第一步我们就知道了,我们做人要有一些最起码的规范,哪些可以做,哪些是一定不要、不能做的,这部分内容在佛教里面称之为戒律。戒律不一定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才应该知道它,才应该按照它去做。在我们受戒以前,我们要明白,做为人,我们拥有很多珍贵的东西,我们要保住这些珍贵的东西。这些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权利,是人生一笔财富。所以我们有必要遵循做人的一些基本规范。
  
  在佛教里面,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,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“五戒”。第一条不杀生;第二条不偷盗;第三条不邪淫;第四条不妄语;第五条不饮酒。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条要求。我们在生活里,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,非常明确的知道有这五件事情,我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警戒;或者其中某一条在一时半刻做不到,比如不饮酒一时做不到,那起码会要求自己其他四件事情不要去做。
  
 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“知止”。
  
  第二个叫“知足”。知足是指在物质上的。这一点好像和今天的时代有一点不合拍,因为今天是一个市场经济、商品经济时代。商品经济靠什么支撑呢?就靠我们欲望的膨胀来支撑。商品经济希望我们喝了一瓶“娃哈哈”以后,下次要喝两瓶,再下次要喝四瓶,再下次要喝八瓶才可以,那些厂商才高兴。
  
  在这里,我说的“知足”主要是指在获得的物质上面知足。我们在奉献、播种、耕耘上永远不要知足,但是我们在得到、索取、收获这一点上要知足。知足意味着珍惜。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不珍惜,它就一钱不值,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。一件衣服我们非常珍惜它,它的价值才发挥出来;如果我们根本不珍惜它,今天这一件,明天再换另外一件,那么它的价值就难以发挥。所以知足包含了我们要珍惜生活资源这一层意义。这种在物质上的知足,反馈到我们的精神生活上,能使我们得到一种快乐。这种快乐跟奢侈的快乐不一样。奢侈的快乐使我们很累,它让我们老是要向外狂奔不止,不断地求。而珍惜物资资源的生活,因为我们精神生活的充实,使得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显示出特别的意义来。
  
  有钱的人当然有他自己的快乐。有钱的快乐我没有体会过,在我的想象中,应该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。不过我想,如果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话,他那个怎么样也就显得不珍贵了。往往是我们很辛苦、经过一定努力得到的才显得珍贵。大地上的泥土珍贵不珍贵呢?不珍贵。因为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,随便就可以抓到一把泥土。
  
  有钱有到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时,我估计可能也会有快乐,但不会持久。他这种快乐使心不安。贫穷的快乐是真的快乐。为什么呢?比如说我现在手上只有五块钱了,我用这五块钱去买一块面包,再买一瓶汽水,你在吃这个面包和喝这个汽水的时候,心态就不一样,你一定是全力以赴的,是非常仔细的。这个里面有乐趣,贫穷的乐趣。我建议你们有机会体验一下。贫穷的时候,我们对所拥有的东西总是会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去发挥它的作用,不会随意去丢掉它。即使是一个易拉罐,你也会把它改造成笔筒,花瓶等等。在这个过程里面,你的创造力会被激发出来。
  
  知足,意味着不要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。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,就很难回归到信仰上来。当然,我并不是主张贫穷,而是主张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。我不是希望你们把拥有的财富都送给人,都扔掉它,处于贫穷状态。而是对已经有的我们要低下头好好想一想要珍惜它们,打量打量现在的情况。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是经常想我没有什么,很少想我已拥有了什么。知足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经常想到自己原来已经拥有了许多,我拥有这些就已经足够了。要这样去想,注意自己拥有的,清醒自己拥有什么,对自己所拥有的保持正知。
  
  出家比丘的生活,如果按释迦牟尼佛的要求,非常简朴。这种简朴的生活有它特别的味道。虚云老和尚,我们现在看他老人家的照片,大褂上面很多补丁,补了又补。据说他老人家到北京去出席亚太和平会议,会见很多外国的高僧和代表,当时的中央政府希望他老人家换一件衣服,穿得漂亮一点。去接见外宾嘛!虚云老和尚不管那一套,到时出现还是那一身衲衣,搞得有的官员很不高兴。但虚云老和尚他是一位禅者,不管那些,我行我素,还是那身衣服。所以在这方面,精神生活的充实,确实包含其中。我们自己家里的东西,你注意体会一下,有一些东西你用的时间长了,它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,你会很珍惜它,和它成为朋友。如果我们老是把注意力向外,见异思迁,就会冷漠我们已经拥有的,就像冷漠一个朋友一样。老是去找新朋友,旧朋友就被你抛弃了。
  
  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,要明白它、珍惜它,这叫做知足。知足者,快乐会很多。第二个“知足”就是指这个意思。
  
  第三个叫“知皈”。皈是皈依的皈,回来的意思。除了要吃饭穿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以外,人生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。这个问题在佛教里称作“生死大事”,哲学家叫它“终极关怀”。我们人生从哪里来?死到何处去?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?人从出生到死亡,往往是像一片树叶一样,随风飘荡。有时候吹到屋顶上,有时候吹到水沟里,身不由己。很多人就这样度过了一生,没有能够静下来,没有一天静下来思考: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?真正的价值在哪里?没有去思考。
  
  信仰,应该说是人类普遍的需求。当然有的人,没有觉醒这个需求,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个需求,其实它是我们普遍的需求。知皈,从佛教来说就是要知道归依处。知道了归依处,我们的心,就有了精神家园,就有了精神支柱。这时候,你对生活中的一切,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,知道怎么选择,怎么取舍。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之中,我们比以前更有力量和信心。
  
  做一个佛教徒,第一步就是三皈依。三皈依这个仪式,表明你已经明白了佛法僧三宝是你生命的真实依靠之处。所以现在你通过三皈依这个仪式,把佛法僧三宝接纳到自己的内心。可能在这之前你像是随风飘荡的落叶,有了三皈依以后,你就像深深地扎根于大地的大树,再也不会随风飘荡,而是非常地稳固。心灵的这种归宿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所表现,很多居士应该能够体验到这一点。已经皈依了三宝、进入了佛门的居士,往往心都会安。对于这一点科学家还做过调查。做调查的科学家并不是信佛的,这些不信佛的科学家通过很深入的调查,最后的结果是发现佛教徒真的是比其他的人群要快乐。为什么他们比较快乐?后来他们发现佛教徒快乐的原因不在物质上,而是在他们的信仰上。有信仰的人,他很安详。心里面安定,生活也会相对安定。这种快乐,就不同于物质享受的快乐,不同于感官享乐的快乐。那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,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。这种快乐就像山里的泉水,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流出来。不管社会怎么变化,不管我们的世界怎么样,他内心的信仰不断地在支持他,不断地为他提供快乐的信息和源泉。
  
  所以只有真正找到了皈依处的人,才是一个有力量的人。没有归依处的人,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,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。有了归依处,有了力量,我们就可以帮助别的众生,就可以真正利益众生。没有归依处,很多时候我们想帮助别人,可能只是主观的愿望,实际去做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经常偏离出发点,在帮助别人的过程里面迷失了自我,把自己弄丢了。因为所谓要帮助别人,利益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。那需要这个人有智慧,需要这个人自己有主张。自己有信心有力量,才可以帮助别人。通常的情况下,我们不仅不能帮助别人,反而会给别人找麻烦。香港旭日集团的杨勋先生,他就很通俗地说:我们要学佛,第一步先要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。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别人添麻烦。其次是帮助别人解除麻烦。不仅自己不给别人找麻烦,而且有力量帮助社会、帮助身边的人解除麻烦。那么这就进一步了,这就是菩萨道。
  
  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都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?那么我希望尚未进入佛门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,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。有一类读书人,知识分子容易轻狂,他会说我学就可以了,而且要把几种宗教博采众长,汇集到一起。这其实是一种轻狂的表现。一个不轻狂的人,往往只是体认某一种传统,回归某一种传统。从佛教这种传统来说,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。实际上这个历史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期人类的历史,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以前有佛法,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之后还会有佛法。这个真理的生命是永恒的,常在的,是无始无终的。个人的小生命汇入真理的长河,那就是归家。归家,如同一滴水回到大海,如同一粒灰尘回到泰山的怀抱。一滴水如果不回到大海,很快它就会蒸发得无影无踪;一粒灰尘如果只是随风飞扬,也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。也许会刮到房顶上,也可能会刮到粪坑里。你找到了佛法僧三宝,找到了信仰,那你就找到了靠山。就像一粒尘土成为山的一部分,是永远坚固的。
  
  我们要学佛,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,就是这三个知道。第一是要“知止”。知止很重要,如果不知止,我们就会浪费掉已经拥有的很多宝贵的财富。人生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,往往我们拥有的时候不知道,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,那时却再也不能倒转了。在一个因缘下,我知道有一个人,他犯了很严重的罪,然后他却逃跑了。当然我没有跟这个人直接接触,我只是接触过他家里的人。我从他家人那儿就感觉到这个人做了那件事以后,他把别人的生命葬送了以后,把自己的生命也葬送掉了。也许他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,但是他把自己葬送掉了。不仅如此,他全家好像也被他葬送掉了,因为他的家人,全都陷入了恐怖和痛苦的深渊。他杀了人,在外面逃跑,他害怕所有的人,怀疑周围的人都是来抓他的,还要不断地往远处跑。这样的人,因为一个错误,就把最高贵的东西葬送了,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,这就是不知止造成的后果。第二是要知足,第三是要知皈。

  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佛教网站,非赢利性网站,内容多转载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网站所有文章、内容,转载,功德无量。(未经允许,禁止复制网站模板)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京ICP备16063509号-9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