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文化网!

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 登录

网站导航

  • 关键词  

  • 春节祝福短信
  •   1、祝福是一束清净纯美的青莲,飘着一股淡淡的花香,愿戒定的熏
  • 佛教拜年短信
  •   篇一  1、送你一件般若衣,前襟菩提心,后襟出离心,多闻是领
  • 警示世人
  • 是心作佛;心心相应。 唯心所现;唯识所变。
  • 空有三义
  • 空有三义:世间空、科学空、佛家空。世间空也叫相对空,即五根相对无着

学术专题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学术专题

佛顶骨舍利源流考——王孺童

发布时间:2012-11-16 11:32:39 作者:当代佛教

  佛顶骨舍利源流考——王孺童

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作为佛教界的圣物,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崇拜敬奉,故有必要将佛顶骨之传承作一梳理,以正源流。
 
一、顶骨殊胜无颏
 
释迦牟尼佛去世火化后所遗留之顶骨,之所以殊胜无比,除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创始人的身份外,其应化人间所示现出来的生理构造,也与普通凡人不同。根据佛教经论记载,佛因前世累劫修行之功德,致使今生成就之时,具备三十二大丈夫相与八十种随形好。所谓“相”,指显露在外比较易于被看到之形相。所谓“好”,指隐藏于内比较难于被看到之形相。
 
唐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五三一〈第三分妙相品〉:“诸佛顶上乌瑟腻沙,高显周圆,犹如天盖,是三十二。”【注1】
 
所谓“乌瑟腻沙”,又作“郁尼沙”,梵u2z]2a,意译为佛顶,指佛头顶隆起之肉髻,为佛三十二相之一。而其“高显周圆”之状,更为殊胜,后以“无见顶相”作为佛至尊至贵之象征。
 
东晋佛陀跋陀罗译《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一〈观相品〉:“佛告父王:‘云何名观如来顶?如来顶骨团圆犹如合卷,其色正白。若见薄皮则为红色,或见厚皮则金刚色。发际金色,脑颇梨色。有十四脉,众画具足;亦十四光,其光如脉,分明了了。于脑脉中,旋生诸光,上冲头骨。从头骨出乃至发际,有十四色围绕众发。发下金色亦生众光,入十四色中,是名如来生王宫中顶脑肉髻。”【注2】
 
此金光肉髻,乃佛于前世因地广修悲愿善行,才感今生得有此相。
 
南朝梁真谛译《佛说无上依经》卷下〈如来功德品〉:“若菩萨自行十善,教他修行,见修行者欢喜赞叹,大悲无量怜愍众生,发弘誓心摄受正法。以此业缘得二种相:一者有郁尼沙,顶骨涌起,自然成髻;二者舌广薄长,如莲华叶。”【注3】
 
可见此肉髻之相,乃为“顶骨”自然隆起之后所形成,而并非一肉球。换言之,没有顶骨,也就没有肉髻。
唐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五三一〈妙相品〉:“诸佛顶骨坚实圆满,是七十八。”【注4】
 
唐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四七〇〈众德相品〉【注5】、卷五七三〈二行品〉【注6】:“如来顶骨坚实圆满,是七十八。”
 
“顶骨”作为佛八十随形好之一,亦具有与“肉髻”同等之殊胜性,只是由于顶骨被包覆于皮肉之下,不像肉髻易于被直接看见而已。那么,什么是“佛顶骨坚实圆满”呢?
 
南朝梁真谛译《佛说无上依经》卷下〈如来功德品〉:“何者如来八十种好?一者无见顶,二者顶骨无颏。”【注7】
 
所谓“顶骨无颏”,指顶骨无缝。
 
唐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卷一七:“脑胲,案《字义》:‘谓脑缝解也。’《无上依经》云:‘顶骨无胲。’是也。”【注8】
 
因为普通人之顶骨,都是由数块骨拼合而成的,故其间有缝。而佛之顶骨为坚实的一整块,故圆满没有缝隙。
 
龙树造、后秦鸠摩罗什译《大智度论》卷四〈初品〉中〈菩萨释论〉:“余人三十二齿,身三百余骨,头骨有九;菩萨四十齿,头有一骨。菩萨齿骨多,头骨少;余人齿骨少,头骨多。以是故,异于余人身。”【注9】
 
五百大阿罗汉造、唐玄奘译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七七〈定蕴〉第七中〈不还纳息〉:“问:‘余人但有三十二齿,而说彼身中有一百三骨。佛具四十齿,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,而不增耶?’答:‘余人头骨,九分合成;世尊头骨,但有一段。是以俱有一百三骨。”【注10】
 
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发现,人之“脑颅由8块组成,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、筛骨、蝶骨和枕骨,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,它们构成颅腔”【注11】。然亦有九块者,南宋宋慈《洗冤集录》卷三〈验骨〉:“髑髅骨,男子自顶及耳并脑后共八片,蔡州人有九片。脑后横一缝,当正直下至发际,别有一直缝;妇人只六片,脑后横一缝,当正直下无缝。”【注12】
 
二、毗荼顶骨遗存
 
根据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《长阿含经》卷四〈游行经〉中记载【注13】,释迦牟尼佛入灭毗荼后,其舍利被当时印度八个国家的国王请走建塔供养,但没有明确是否有顶骨存留。
 
唐道诚《释迦如来成道记注》卷下:“洎火已焚,七日而烈焰未灭。龙王作念:‘扑灭是火,先取舍利。’皆尽力不能沃灭。及天帝释躬持金瓶注水,火乃息矣。见裹佛身千氎唯著身,并最上二氎宛在中间,诸氎皆为灰烬。其顶骨乃四牙,灿然不动。”【注14】
 
唐道世《法苑珠林》卷三三〈兴福篇〉第二十七之一〈述意部〉【注16】、唐道世《诸经要集》卷八〈兴福部〉第十五〈述意缘〉:“自收迹河边,阇维林外,八王请分,还国起塔;及瓶炭二所,于是十刹兴焉。其生处、得道、说法、涅槃,发髻、顶骨、四牙、双迹,钵、杖、唾壶、泥洹僧等,皆树塔勒铭,标碣神异。”【注17】
 
二书虽谓佛火化之后有顶骨遗存,但毕竟为中土后人所记,犹可疑之。
 
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《杂阿含经》卷二五:“尔时,世尊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:‘如来不久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。我般涅槃后,汝等当护持正法。(中略)如来顶骨、佛牙、佛钵安置东方。’”
 
唐不空《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》〈悉地成就品〉:“佛复告言:‘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成无上大菩提果及求无边福智成就,即向空中第三禅顶大梵天王,安置宝塔如来顶骨,结印诵明,速得成就。’”【注18】
 
佛自言涅槃之后有“顶骨”遗存,如来为真实语者,故当确信无疑。
 
三、西域顶骨流布
 
1、拘尸那揭罗国、摩揭陀国
 
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最初之流布,就是其遗体于中印度拘尸那揭罗国(梵 Ku1inagara)火化后,八王分而迎请供养。佛舍利第二次之流布,就是在佛入灭百余年后,中印度摩揭陀国(梵Magadha)孔雀王朝(梵Maurya)第三世王阿育王(梵A1oka),向印度以外地区分化舍利、建塔供养。这两次流布,应该就包括佛顶骨。
 
2、兜沙罗国
 
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《杂阿含经》卷二五:“尔时,世尊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:‘如来不久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。我般涅槃后,汝等当护持正法。’尔时,世尊复告东方天王:‘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。’次告南方、西方、北方天王:‘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,过千岁后,我教法灭时,当有非法出于世间,十善悉坏。阎浮提中,恶风暴起,水雨不时,世多饥馑,雨则灾雹,江河消灭,华果不成,人无光泽,虫村、鬼村悉皆磨灭,饮食失味,珍宝沉没,人民服食粗涩草木。时有释迦王、耶槃那王、钵罗婆王、兜沙罗王,众多眷属。如来顶骨、佛牙、佛钵,安置东方。西方有王名钵罗婆,百千眷属,破坏塔寺,杀害比丘。北方有王名耶槃那,百千眷属,破坏塔寺,杀害比丘。南方有王名释迦,百千眷属,破坏塔寺,杀害比丘。东方有王名兜沙罗,百千眷属,破坏塔寺,杀害比丘。四方尽乱,诸比丘来集中国。’”【注19】
 
按照释迦牟尼佛生存年代为公元前六世纪推算【注20】,一千年后即公元四世纪。那么依佛预言,在那时四方诸王皆毁坏正法,而使佛教徒全都被迫“来集中国”。所谓“中国”,指北印度之境【注21】。当时“安置东方”的“如来顶骨”,也应从“兜沙罗国”迁徙至北印度。所谓“兜沙罗”,梵Tu2qra,指位于印度东边之吐火罗国【注22】。那么,佛顶骨安置于东方兜沙罗国,应该是第三次流布。
 
3、那揭罗曷国醯罗城
 
公元四世纪,佛顶骨随“诸比丘来集中国”,从兜沙罗国再次回到北印度,应该是第四次流布。但佛顶骨回到北印度之后,又被安置在何处呢?
 
东晋法显《高僧法显传》:“由是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,西行十六由延,至那竭国界醯罗城。城中有佛顶骨精舍,尽以金薄七宝挍饰。国王敬重顶骨,虑人抄夺,乃取国中豪姓八人,人持一印,印封守护。清晨八人俱到,各视其印,然后开户。开户已,以香汁洗手,出佛顶骨,置精舍外高座上,以七宝圆砧,砧下琉璃钟覆上,皆珠玑挍饰。骨黄白色,方圆四寸,其上隆起。每日出后,精舍人则登高楼、击大鼓、吹蠡、敲铜钵。王闻已,则诣精舍,以华香供养。供养已,次第顶戴而去。从东门入,西门出。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,然后听国政;居士长者亦先供养,乃修家事。日日如是,初无懈倦,供养都讫,乃还顶骨于精舍中。有七宝解脱塔,或开或闭,高五尺许,以盛之。精舍门前,朝朝恒有卖华香人,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。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,精舍处方三十步,虽复天震地裂,此处不动。”【注23】
 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 
【注1】《大正藏》第7卷,第726页中。
 
【注2】《大正藏》第15卷,第648页下—649页上。
 
【注3】《大正藏》第16卷,第474页中。
 
【注4】《大正藏》第7卷,第727页中。
 
【注5】《大正藏》第7卷,第377页下—378页上。
 
【注6】《大正藏》第7卷,第961页下。
 
【注7】《大正藏》第16卷,第474页下。
 
【注8】唐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,王云五《丛书集成初编》,上海:商务印书馆,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,第781页。
 
【注9】《大正藏》第25卷,第90页下。
 
【注10】《大正藏》第27卷,第888页下。
 
【注11】柏树令《系统解剖学》,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1年9月第1版,第18页。
 
【注12】罗时润、田一民《〈洗冤集录〉今译》,福建: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5年7月第1版,第97页。
 
【注13】《大正藏》第1卷,第29页中—30页上。
 
【注14】《卍续臧》第75卷,第14页下。
 
【注15】《大正藏》第53卷,第537页中—下。
 
【注16】《大正藏》第54卷,第74页中。
 
【注17】《大正藏》第2卷,第177页中—下。
 
【注18】《大正藏》第19卷,第334页上—中。
 
【注19】《大正藏》第2卷,第177页中—下。
 
【注20】吕澂《印度佛学源流略讲》,《吕澂佛学论著选集》第4卷,山东:齐鲁书社,1991年7月第1版,第1911页。
 
【注21】季羡林《大唐西域记校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2月第1版,第326页。
 
【注22】季羡林《大唐西域记校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2月第1版,第101页。
 
【注23】《大正藏》第51卷,第858页下。
 
法显,乃东晋著名译经僧,生前曾历尽艰难赴印度求法,先后游历三十多国。根据南朝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卷三〈法显传〉:“后至荆州卒于辛寺,春秋八十有六。”【注24】推知其生活年代约为公元340至423年之间,这与佛顶骨第四次流布时间大体相当。所谓“那竭国”,指北印度古国那揭罗曷国(梵Nagarahqra)。所谓“醯罗城”,梵Hiffa,指那揭罗曷国之都城,位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(Jalqlqbqd)以南约五英里处【注25】。依法显所记亲见经历,此时佛顶骨就安置在北印度那竭国醯罗城中之“佛顶骨精舍”中,并且首次描述了佛顶骨的颜色相状,即“骨黄白色,方圆四寸,其上隆起”。此后,中国赴西域求法高僧,亦多至该城瞻礼佛顶骨。
 
《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》:“复西北行,渡一大水,至那迦逻国,有佛顶骨及佛手书梵字石塔铭。”【注26】
 
所谓“那迦逻国”,指那揭罗曷国。惠生,北魏僧。北齐魏收《魏书》卷一一四〈释老志〉:“熙平元年(516),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,采诸经律。正光三年(522)冬,还京师。所得经论一百七十部,行于世。”【注27】又依记前文云“至正光元年(520)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”【注28】,后文云“凡在乌场国二年,至正光二年(521)还阙”【注29】。可知惠生见佛顶骨时,当在公元520年至521年间。
 
北魏杨炫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五:“道荣《传》云:‘至那迦罗阿国,有佛顶骨,方圆四寸,黄白色,下有孔,受人手指,闪然似仰蜂窠。’”【注30】
 
道荣,北魏僧。北宋李昉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三〇〈偏霸部〉:“(天平元年)九月庚寅,神武还至洛阳,乃遣僧道荣奉表关中,又不答。”【注31】北宋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五六〈梁纪〉:“(中大通六年)冬十月,丞相欢至洛阳,又遣僧道荣奉表于孝武帝。” 【注32】
 
唐玄奘译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〈那揭罗曷国〉:“城东南三十余里至醯罗城,周四五里,竖峻险固,花林池沼,光鲜澄镜。城中居人,淳质正信。复有重阁,画栋丹楹。第二阁中,有七宝小窣堵波,置如来顶骨。骨周一尺二寸,发孔分明,其色黄白,盛以宝函,置窣堵波中。欲知善恶相者,香末和泥,以印顶骨,随其福感,其文焕然。又有七宝小窣堵波,以贮如来髑髅骨,状若荷叶,色同顶骨,亦以宝函缄络而置。又有七宝小窣堵波,有如来眼睛,睛大如奈,光明清彻,曒映中外,又以宝函缄封而置。如来僧伽胝袈裟,细氎所作,其色黄赤,置宝函中,岁月既远,微有损坏。如来锡杖,白铁作镮,栴檀为笴,宝筒盛之。近有国王,闻此诸物,并是如来昔亲服用,恃其威力,迫胁而归。既至本国,置所居宫,曾未浃辰,求之已失,爰更寻访,已还本处。斯五圣迹多有灵异,迦毕试王令五净行给侍香花,观礼之徒相继不绝。诸净行等欲从虚寂,以为财用,人之所重,权立科条,以止諠杂。其大略曰:‘诸欲见如来顶骨者,税一金钱。若取印者,税五金钱。’自余节级,以次科条。科条虽重,观礼弥众。【注33】
 
唐慧立本、彦悰笺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二:“又东南度沙岭十余里到佛顶骨城,城有重阁。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,如来顶骨在中。骨周一尺二寸,发孔分明,其色黄白,盛以宝函。但欲知罪福相者,摩香末为泥,以帛练裹隐于骨上,随其所得,以定吉凶。法师即得菩提树像;所将二沙弥,大者得佛像,小者得莲华像。其守骨婆罗门欢喜,向法师弹指散花云:‘师所得甚为希有,是表有菩提之分。’复有髑髅骨塔,骨状如荷叶。复有佛眼睛,睛大如柰,光明晖赫,彻烛函外。复有佛僧伽胝,上妙细氎所作。复有佛锡杖,白铁为环,栴檀为茎。法师皆得礼拜,尽其哀敬,因施金钱五十,银钱一千,绮幡四口,锦两端,法服二具,散众杂华,辞拜而出。” 【注34】
 
唐道宣《续高僧传》卷四〈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〉:“城南不远醯罗城中,有佛顶骨,周尺二寸,其相仰平,形如天盖。佛髑髅盖,如荷叶盘。佛眼圆睛,状如奈许,澄净皎然。有佛大衣,其色黄赤。佛之锡杖,以铁为环,紫檀为笴。此五圣迹同在一城,固守之务如传国宝。北近突厥,昔经侵夺。虽至所在,还潜本处。斯则赴缘隐显,未在兵威。奘奉觐灵相,悲泪横流,手拨末香,亲看体状,倍增欣悦。即以和香,印其顶骨,睹有嘉瑞,又增悲庆。” 【注35】
 
玄奘至醯罗城当在唐贞观二年(628)【注36】。除见佛顶骨外,他还见到如来髑髅骨。辽希麟《续一切经音义》卷三:“髑髅,《埤苍》云:‘头骨也。’《说文》云:‘顶骨也。’”【注37】故知“髑髅”亦同“顶骨”。
 
4、迦毕试国
 
佛顶骨在唐以前仍为一块,此后由一分多,并被安置于西域其它诸国,故当为第五次流布。

  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佛教网站,非赢利性网站,内容多转载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网站所有文章、内容,转载,功德无量。(未经允许,禁止复制网站模板)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京ICP备16063509号-9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